有啲青少年點解真係返唔到學——佢哋腦海入面嘅諗法其實想講啲咩?
- Ryan Yam
- 5月12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最近,我遇到幾位青少年,他們說:「我返唔到學。」
佢哋唔係因為反叛或者懶惰,而係內心掙扎緊,腦入面充滿咗壓倒性的思想、情緒同期望——有啲佢哋察覺到,有啲就未必。
作為大人,我哋好容易只睇到表面行為:唔返學、避開朋友、唔做功課。但如果我哋停一停、深一層去睇,其實好多時都係一連串思想默默地驅使住啲行為。
影響行為的內在聲音
思想好有力量,尤其係嗰啲日日重複喺腦海浮現嘅自我對話,例如:
「反正我都會失敗。」
「一出錯,全班人都會留意我。」
「做嚟有咩意思?」
呢啲唔只係短暫嘅擔心,而係會影響青少年的感受,甚至佢哋點樣行動。根據認知行為治療理論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ory),我哋通常會用思想 → 感受 → 行為呢個模式去理解情況。
例如,一個學生如果諗:「我會喺人前出醜」(思想),佢可能會覺得焦慮或恐慌(感受),最終就選擇唔返學(行為)。
更加難搞嘅係,呢啲思想模式可以變成習慣。越係逃避返學,大腦就越會用短暫輕鬆感去「獎勵」佢哋。但長遠嚟講,咁樣只會強化佢哋「我應付唔到」嘅信念——令呢個負面循環愈收愈緊。要真正改變,就要打破呢個循環,逐步建立正面思想同健康嘅應對方法。
氣質+環境 = 思想陷阱?
有啲青少年天生比較敏感或者容易擔心,佢哋嘅氣質(temperament)可能令佢哋更加容易鑽牛角尖或者自我懷疑。但敏感唔係問題,真正關鍵係佢哋身處嘅環境點樣回應佢哋嘅敏感。
試想像兩個唔同情境:
A同學喺一個鼓勵試錯、充滿支持嘅環境長大
B同學就喺一個成日被責備、忽視或者取笑錯誤嘅環境成長
即使兩個人都天生小心謹慎,佢哋最終形成嘅思想模式都會好唔同。A可能諗:「試吓都無妨」,B就會學識:「唔試最安全」。
簡單啲講:氣質裝咗子彈,但環境先係扣動扳機嗰個人。學校壓力大、家庭要求高、持續社交壓力,甚至係過度保護式教養,都會影響小朋友點樣諗自己,點樣睇世界。
點解逃避聽落好似唯一選擇?
當一個青少年講:「我唔想返學」,好多時背後嘅意思其實係:「我應付唔到我嘅嘢」。逃學唔一定係貪玩,往往係一種應對方式。問題係,佢好有效——有效得滯。
短時間內,唔返學好似輕鬆咗,但長遠會令自信心流失、令恐懼感維持落去,返學就變得愈嚟愈困難。
解決方法唔係強迫佢哋返學,而係要:
了解驅動佢哋行為嘅思想
創造一個安全、有支持感嘅環境,減少批判同恐懼
教佢哋點樣挑戰自己腦入面嗰把負面聲音
咁可以點幫手?
心理治療就可以發揮作用。我喺工作中會幫青少年:
辨認唔有用嘅思想模式(例如「全部人都會批評我」)
學習點樣用證據同同理心去反駁呢啲想法
慢慢面對恐懼,建立小成功,重拾信心
對於家長同老師嚟講,「肯定佢哋嘅感受」係一種非常有力嘅工具。唔好一味話:「你要返學啦!」可以試吓講:「我聽到你覺得返學好辛苦,可唔可以講吓你當時喺諗咩?」
呢一問,可能就會打開一個真正理解佢情緒嘅對話。
結語
唔係所有唔返學嘅青少年都有嚴重焦慮或者強迫思想,但好多都有佢哋未表達到嘅掙扎。而我哋點樣回應,真係好重要。
改變唔到佢哋嘅氣質,但我哋可以改變佢哋所處嘅氛圍。
當我哋畀空間青少年表達自己、挑戰內在負面思想、一步一步向前行,唔止係幫佢哋返返學——仲係幫佢哋建立一種終身受用嘅抗逆能力。
關於作者
任永康 (Ryan),心理學博士
美國加州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(LEP4497)和雙重思維心理學的創始人。任博士專注於過動症治療、執行功能技能發展以及兒童和青少年的文化敏感護理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