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還算是「障礙」嗎?重新思考 ADHD、書寫障礙與社會的角色
- Ryan Yam
- 7月28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我有幸陪伴過許多思維方式獨特的孩子與青少年——包括患有 專注力不足過動症(ADHD)、自閉症(ASD)、書寫障礙(Dysgraphia)、讀寫障礙(Dyslexia) 的學生。我常常看到他們明明已經很努力,卻還是被責怪「唔夠專心」、「唔夠用心」。
但隨著我接觸得愈多,我越來越明白一件事:問題不一定出自他們的大腦,而是來自我們所設定的環境與標準。
其實,像 ADHD、書寫障礙、讀寫障礙、自閉症 等名詞,只是近百年才正式被定義出來的。以前的孩子如果坐唔定、寫字差、學習慢,常常被誤會成懶惰、唔聽話,甚至被處罰。直到 20 世紀心理學與腦神經科學發展,我們才開始認識到,這些並不是性格缺陷,而是 大腦運作的差異。
但即使我們的認知與名稱改變了,教育制度和社會的期待卻仍然滯後。孩子們依然被要求用一套單一標準去表現自己。
以 書寫障礙 為例。這是一種影響手寫能力的學習障礙,學生在書寫時可能會有字體潦草、拼寫錯誤、版面混亂、難以組織想法等困難。在傳統課室裡,這往往變成一種學習障礙。但在今日這個科技年代,我哋還需要靠手寫來完成大部分工作嗎?
透過 語音輸入工具、AI 文法校對、各種 數碼平台,有書寫障礙的學生一樣可以流暢、清晰地表達自己——有時甚至比其他人更有創意。
同樣,患有 ADHD 的學生,在被要求長時間坐定、靜靜聽課、做重複工作時,會感到痛苦與挫敗。但當他們被允許 活動、參與、發揮創意時,他們的思維和能量反而變成獨一無二的優勢。
這讓我開始認真思考:
「障礙」未必來自人本身,而是來自 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不配合。
隨著社會對 神經多樣性(Neurodiversity) 的重視,以及科技的普及,也許我們該問的不是「這個孩子有咩問題」,而是「這個制度有無辦法配合每個孩子的需要?」
如果社會不再要求人要長時間坐定,ADHD 還算是障礙嗎?如果成功不需要寫字,書寫障礙還算是障礙嗎?
也許,問題從來不在於他們是否「有障礙」,而是我們是否準備好去改變。
關於作者
任永康 (Ryan),心理學博士
美國加州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(LEP4497)和雙重思維心理學的創始人。任博士專注於過動症治療、執行功能技能發展以及兒童和青少年的文化敏感護理。
Commentair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