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我是誰?探索孩子的文化身份發展
對於孩子——甚至許多成人來說,「我是誰?」 這個問題並不只是關於興趣或愛好,而是關於我們的歸屬感、我們如何看自己,以及我們的文化背景如何塑造身份。 在一個有著不同文化、語言和傳統的世界中成長,雖然充滿豐富體驗,但也可能帶來困惑。對於移民家庭、多元文化的家庭,或在社區中並非屬...

Ryan Yam
7小时前讀畢需時 3 分鐘


幫助孩子慢下來、發揮光芒:在家也能用的簡單思考策略
有些小朋友天生就像有「加速模式」——在別人未講完就搶著回應、未看說明就急著開始、或者遇到不開心的事立刻作出反應。 這份快速的能量,常常帶來創意、熱情和好奇心,但有時亦會令他們難以停一停、想一想、再行動。 與其把這些情況看成「問題」,我們更可以視之為 培養新技能的好機會...

Ryan Yam
8月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這還算是「障礙」嗎?重新思考 ADHD、書寫障礙與社會的角色
我有幸陪伴過許多思維方式獨特的孩子與青少年——包括患有 專注力不足過動症(ADHD) 、 自閉症(ASD) 、 書寫障礙(Dysgraphia) 、 讀寫障礙(Dyslexia) 的學生。我常常看到他們明明已經很努力,卻還是被責怪「唔夠專心」、「唔夠用心」。...

Ryan Yam
7月2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唔好忘記玩!— 夏天不只是放假咁簡單
一到暑假,家長們就忙於安排興趣班、夏令營、補習課程,務求讓子女過一個「有意義」嘅暑假。但喺忙碌之中,我哋往往忽略咗一樣極之重要嘅事—— 玩 。 而且,唔係淨係細路先需要玩。由初生嬰兒伸手捉腳趾,到成年人一齊玩 board game 笑到流眼水, 人類一生都需要玩...

Ryan Yam
6月25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類別式 vs. 維度式:重新思考我們如何理解兒童行為
長久以來,心理學、精神科及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士一直嘗試透過既定的診斷框架去定義、分類及處理兒童的情緒與行為困難。像 DSM-5(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第五版)與 ICD-11(《國際疾病分類》第十一版)這些臨床常用系統,主要依賴 類別式...

Ryan Yam
6月14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同理心勝於智商:每位父母與教育工作者都應知道的AI時代育兒真相
人工智能(AI)正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。由課室到診所,再到辦公室,機器正變得越來越聰明——而且比人類更快地完成我們一直以為只有人類才懂得做的事情。 AI 現在可以撰寫文章、解答複雜數學問題、翻譯語言,甚至模擬出令人驚訝地像人類的對話。 難怪很多人會問: 「AI...

Ryan Yam
5月2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有啲青少年點解真係返唔到學——佢哋腦海入面嘅諗法其實想講啲咩?
最近,我遇到幾位青少年,他們說:「我返唔到學。」 佢哋唔係因為反叛或者懶惰,而係內心掙扎緊,腦入面充滿咗壓倒性的思想、情緒同期望——有啲佢哋察覺到,有啲就未必。 作為大人,我哋好容易只睇到表面行為:唔返學、避開朋友、唔做功課。但如果我哋停一停、深一層去睇,其實好多時都係一連...

Ryan Yam
5月1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自閉症不是需要「治癒」的疾病:認識自閉症歷史與《DSM-5》後的演變
近日, 小羅拔·甘迺迪(Robert F. Kennedy Jr.)公開表示,自閉症應該被「治癒」。雖然此類言論可能出於善意,但也暴露出對自閉症本質的深刻誤解。作為一名專門支援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學家,我深信,我們必須以同理心、科學依據和歷史角度來回應這類言論。自閉症並非疾病...

Ryan Yam
4月25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「我全部答啱!」?特朗普自豪通過認知測試,但IQ其實係乜?真相話你知
根據近日新聞,美國總統特朗普向記者表示: 「我全部答啱!」 (指他於年度身體檢查時進行的認知測試)佢仲話,完整報告將於星期日公布。 一下子,大家開始熱烈討論認知測試、IQ分數,甚至諗緊:「如果全部答啱,係咪代表超叻?」 作為一位專門進行心理評估的心理學家,我想同大家講清楚一...

Ryan Yam
4月12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「學校選擇」聽落好吸引,但有需要幫助的學生又點算?
「學校選擇」聽起來好似一件好事,邊個唔想有更多選擇?但問題係:當政策偏向「靈活性」多過「公平性」,需要特殊支援的學生又會點樣? 特朗普政府一直推動更多「學校選擇」政策,包括學券(vouchers)、特許學校(charter...

Ryan Yam
3月3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「你可唔可以整好我個仔?」(拆解心理治療迷思)
如果每次家長問我「你可唔可以整好我個仔?」我都可以賺一蚊,咁我應該已經提早退休,坐喺馬爾代夫飲緊椰青。 小朋友唔係壞咗,需要「整好」! 心理治療唔係修理廠,目的唔係要「修復」小朋友,而係幫佢哋學識點樣了解自己、面對困難,並且掌握適合自己嘅應對方法(最理想當然係可以令家長唔使...

Ryan Yam
3月16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體罰:真的能教育孩子,還是只有傷害?
引言 體罰是一個讓許多家長產生強烈情感的話題。有些人可能記得自己小時候曾被體罰,而有些家長仍在猶豫是否應該使用這種方式。作為父母,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學習正確的行為,但值得深思的是:體罰真的能幫助孩子學習,還是會帶來更多傷害?...

Ryan Yam
3月2日讀畢需時 6 分鐘


堆積撲克籌碼:培養自信小朋友的秘密
介紹 自尊對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,並影響他們如何看待自己、進行社交互動以及應對挑戰。幾年前,我遇到了一位教育家理查德·拉沃伊(Richard Lavoie,2018),他介紹了「撲克籌碼理論」——這個理論將自尊比作一堆撲克籌碼。擁有更多撲克籌碼的孩子會感到自信和有抗...

Ryan Yam
2月17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從學校到監獄的渠道:我們是否辜負了最弱勢的學生?
在我過往公立學校以及社會保障工作當中,我擁有為弱勢群體提供服務的經驗,並對影響個人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心理特徵及其環境(家庭與學校)深感興趣。在博士論文研究中,我深入探討了「從學校到監獄的渠道」,這一議題亦為許多知名學者關注的重點。值得注意的是,具有較高冷酷無情(CU)特徵的青...

Ryan Yam
2月6日讀畢需時 7 分鐘


我們是否過度依賴藥物來治療兒童過動症?我們應該考慮什麼其他方案?
免責聲明:任永康博士是心理學博士 (Psy.D.),而不是醫學博士。本文僅供參考,不構成醫療建議或諮詢。如需額外的醫療諮詢或建議,請尋求有執照的醫療專業人士的指導。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是兒童最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之一。最近的統合分析表明,大約每9...

Ryan Yam
1月25日讀畢需時 5 分鐘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