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自閉症不是需要「治癒」的疾病:認識自閉症歷史與《DSM-5》後的演變



ree

近日, 小羅拔·甘迺迪(Robert F. Kennedy Jr.)公開表示,自閉症應該被「治癒」。雖然此類言論可能出於善意,但也暴露出對自閉症本質的深刻誤解。作為一名專門支援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學家,我深信,我們必須以同理心、科學依據和歷史角度來回應這類言論。自閉症並非疾病,而是一種神經發展特徵,擁有廣泛多樣的表現形式、優勢和支援需要。

要明白為何「治癒自閉症」這種說法既不符合科學,又帶來傷害,我們必須回顧自閉症診斷的發展歷史,以及自閉症如何在2013年《DSM-5》中重新定義為「自閉症光譜障礙」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簡稱ASD)。


初期認識:「自閉」與精神分裂的關聯

「Autism」(自閉)一詞最初由瑞士精神科醫生歐根·布洛伊勒(Eugen Bleuler)於1911年提出,用以形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內向退縮行為。但直到1940年代,自閉症才開始被視為一種獨立的發展障礙。


1943年,兒童精神科醫生李奧·康納(Leo Kanner)發表了「情感接觸障礙的自閉症行為」(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),描述了11位兒童的行為特徵:這些兒童智力正常,但表現出極端的社交退縮,並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,堅持固定的生活模式,同時出現侷限和重複的行為。


迷思興起:冷漠育兒說與精神分析理論

當時的精神醫學領域深受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)精神分析理論影響。康納及後來的布魯諾·貝特爾海姆(Bruno Bettelheim)等學者,提出自閉症是由「冷漠的父母」所引致的理論,稱為「冰箱媽媽」(Refrigerator Mother Theory)。


1967年,貝特爾海姆出版《空城堡》(The Empty Fortress),更將自閉症兒童在家庭中的處境,比擬為納粹集中營中的囚犯。他主張應將自閉症兒童從家庭中帶走,造成家長極大的羞辱與痛苦。


這些建立在「常識」上的推論,缺乏科學實證,對無數家庭造成了長遠的傷害。


轉捩點:伯納德·林蘭德(Bernard Rimland)與生物學觀點的興起

1950年代末,心理學家兼自閉症兒童家長的伯納德·林蘭德(Bernard Rimland)公開反對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,並於1964年出版《嬰兒期自閉症》(Infantile Autism),主張自閉症源於生物學及神經發展因素。


林蘭德的研究重新點燃了科學界對自閉症成因的探討,他並成立了美國第一個家長支持組織——「全國自閉症兒童協會」(現稱美國自閉症協會),推動對自閉症的科學研究與社會支援。


診斷演變:從多種分類到「光譜障礙」

多年來,自閉症被細分為不同診斷,包括:

  • 典型自閉症(Autistic Disorder)

  • 亞斯伯格症(Asperger’s Disorder)

  • 廣泛性發展障礙未另作分類(PDD-NOS)

  • 童年瓦解性障礙(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)


這些分類導致診斷混亂,類似的孩子可能因標籤不同而接受不同的支援。


2013年,隨著《DSM-5》的發布,自閉症相關診斷整合為自閉症光譜障礙(ASD),強調症狀的連續性與個體差異,並引入了:


特徵標示(Specifiers)(例如有無智力或語言障礙)


支持需求等級(Level 1-3)(需支援到需非常大量支援)


2022年,《DSM-5-TR》(文字修訂版)進一步細化了描述,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。

但必須指出,DSM 並非完美的終極標準,而是根據當下最佳科學證據而訂立的工具。隨著科學進步,診斷標準也必須不斷更新修正,並聆聽來自自閉症群體的真實聲音。


科學是演進中的,不是靜止的;我們的理解也應該不斷更新。


「常識」的陷阱

歷史證明,單靠「常識」來解釋自閉症,往往導致錯誤與傷害。

冷漠父母理論、強制分離兒童等做法,當年都被視為「理所當然」。但這些並無科學根據,只是迎合當時社會對簡單解釋的需求。


即使到了今天,認為「治癒」自閉症是理所當然的看法仍然存在。但事實是,自閉症涉及複雜的基因、神經發展與環境因素。它不是一種單一成因的疾病,更無所謂的「治癒方法」。


當我們僅憑直覺與常識行事,而忽視科學研究時,便容易重蹈歷史的覆轍。


結語:以支援代替「治癒」

自閉症不是敵人,不需要被消滅或「治癒」。

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存在方式,值得被理解、接納與尊重。


同時,我們亦應認識到,無論是《DSM-5》還是《DSM-5-TR》,都是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,不是終極真理。真正的科學精神,是不斷修正、持續求證與謙卑面對未知。


公眾人物在談論涉及千萬人生命議題時,必須承擔更高的責任。社會需要的是更多以研究為基礎的對話,而非情緒化的口號;需要更多同理心,而非偏見;需要更多基於科學的理解,而非憑空推論的常識。


讓我們不再以「治癒」之名否定自閉症個體的價值,

讓我們以科學與關懷為基礎,攜手打造一個更包容的世界。


關於作者

任永康 (Ryan),心理學博士

美國加州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(LEP4497)和雙重思維心理學的創始人。任博士專注於過動症治療、執行功能技能發展以及兒童和青少年的文化敏感護理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電話:(408) 341-9157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San Francisco 診所:

2211 Post Street #300, San Francisco, CA 94115

Walnut Creek 診所:

1460 Maria Lane #300, Walnut Creek, CA 94596

bottom of page